探寻民族之美,巧筑指尖建筑 ——荆楚理工食生院共绘文化画卷

作者: 时间:2025-07-17 点击数:

(通讯员:胡幸钰 严会红) 2025年7月16日,荆楚理工学院食品与生物学院“新农人”志愿服务队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继续精彩上演。今天是第九天,今天的课程是“民族服饰件件美”与“指尖上的中国建筑”两门课程,志愿者将带领孩子们在文化与创意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第一堂“民族服饰件件美”课上,志愿者们以三个趣味小问题开启了当天的文化之旅,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这场别开生面的民族团结启蒙课,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民族大团结的种子。



“原来56个民族56支花,56个民族都是一朵不一样的花呀!”在志愿者引领下,孩子们通过高清照片和趣味小故事,了解认识到了各少数民族服饰的独特魅力:蒙古族服饰的长袍腰带尽显豪迈,刺绣纹样藏着草原的辽阔;傣族服饰的筒裙轻盈飘逸,银饰叮咚仿佛能听见泼水节的欢歌;维吾尔族服饰的彩色刺绣绚丽夺目,每一针线都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孩子们听得入了迷,不时发出“哇”的赞叹,眼中闪烁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向往。“老师,苗族的银饰好漂亮呀!我也想试穿。”“傣族的筒裙我也想有一条!”于是,志愿者们分发印有模特小人的纸张和彩笔,“那我们假设纸张里的小人就是你,来给这个小人穿上你最喜欢的民族服饰吧!”鼓励孩子们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民族服饰。孩子们拿起画笔,有的模仿着记忆中的蒙古族长袍,认真勾勒衣襟上的云纹;有的偏爱傣族筒裙,用明亮的色彩涂抹出裙摆的飘逸;还有的发挥想象,给小人穿上了融合多种元素的“创意民族装”。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一件件充满童趣的民族服饰跃然纸上,孩子们在绘画欢乐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让民族团结的意识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指尖上的中国建筑”课程同样热闹非凡。志愿者们先以故事的形式,为孩子们讲述中国建筑的智慧:从北京四合院的“家和万事兴”到福建土楼的“同心共筑一家亲”,孩子们在生动的故事和五彩的图片中领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与温度,更在动手实践中萌发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深自豪。


志愿者深入浅出的讲解着每一处建筑背后的文化密码——四合院的布局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土楼的构造凝聚着客家人的团结互助的精神,而江南水乡的绿水白墙黛瓦则是勾勒出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永恒追求。

“原来我们以前的人这么有智慧!”小朋友们兴奋说到。理论讲解刚结束,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接过志愿者分发的黏土与五颜六色的橡皮泥,瞬间变身“小小建筑师”。他们或低头思索,或小声讨论,手指在橡皮泥上灵活地揉捏、塑形有的小心翼翼地堆出“四合院”的门楼,有的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拼出“土楼”的环形外墙,还有的别出心裁,捏出了带“小窗户”的蘑菇屋、长着“翅膀”的城堡……



成果展示环节,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兴奋地向大家介绍:“这是我做的福建土楼,里面可以住好多人!”“我捏的是徽派房子,屋顶是翘起来的!”志愿者们一一为作品点赞,教室里满是成就感与欢乐。建筑不仅是房子,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当画笔在纸上勾勒出灵动的纹样,当橡皮泥在指尖塑造成古朴的屋檐,孩子们不仅用双手复刻着文化的模样,更在动手创作与分享表达中,让沉睡的传统苏醒在童真的想象里,这些项目的展开,持续让孩子们浸润在中华文化里。这些带着体温的画作与泥塑,恰似一粒粒文化的种子,悄然落在暑期的时光里,为这段难忘的经历添上了一抹厚重而鲜活的底色。








荆楚理工学院  食品与生物学院  地址:湖北荆门市象山大道33号
邮编:448000